1. 弱界层理论
当液体胶粘剂无法充分浸润被粘体表面时,空气泡会留存于空隙中形成弱区。此外,若胶粘剂中含有的杂质可溶于熔融态胶粘剂,却不溶于固化后的胶粘剂,那么在固化后的胶粘层中会形成另一相,在被粘体与胶粘剂整体间产生弱界面层(WBL)。除工艺因素外,聚合物成网或熔体相互作用的成型过程中,以及胶粘剂与表面吸附等热力学现象所产生的界层结构不均匀性,也会导致 WBL 的出现。这种不均匀的界面层中,WBL 的应力松弛和裂纹发展情况各异,对材料和制品的整体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2. 扩散理论
在两种聚合物具有相容性的条件下,当它们紧密接触时,分子的布朗运动或链段的摆动会引发相互扩散现象。这种扩散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的界面间交织进行,最终导致界面消失,形成过渡区。但该理论无法解释聚合物材料与金属、玻璃等硬体的胶粘现象,因为聚合物难以向这类材料扩散。
3. 静电理论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体系构成电子的接受体 - 供给体组合时,电子会从供给体(如金属)转移至接受体(如聚合物),在界面区两侧形成双电层,进而产生静电引力。在干燥环境中快速剥离金属表面的粘接胶层时,可通过仪器或肉眼观察到放电的光、声现象,证实了静电作用的存在。不过,静电作用仅存在于能形成双电层的粘接体系,不具有普遍性。并且,有学者指出,双电层中的电荷密度需达到 10²¹ 电子 / 厘米 ² 时,静电吸引力才会对胶接强度产生显著影响,而实际双电层栖移电荷产生密度的最大值仅为 10¹⁹电子 / 厘米 ²(也有观点认为只有 10¹⁰ - 10¹¹ 电子 / 厘米 ²)。所以,静电力虽存在于某些特殊粘接体系,但并非主导因素。
4. 机械作用力理论
从物理化学角度来看,机械作用并非产生粘接力的根本因素,而是增强粘接效果的一种手段。胶粘剂渗透到被粘物表面的缝隙或凹凸处,固化后在界面区产生啮合力,类似于钉子与木材的连接或树根扎根于泥土的作用,其本质为摩擦力。在粘合多孔材料、纸张、织物等时,机械连接力作用显著,但对于某些坚实光滑的表面,该作用则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