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公司新闻    胶粘剂粘合的基础理论剖析

胶粘剂粘合的基础理论剖析

阅读量:745 img

胶粘剂的粘合是不同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界面层的研究是胶粘科学的核心。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及界面间反应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着胶接效果。胶接技术综合性强且影响因素繁杂,至今尚无全面统一的理论,以下为您介绍几种主流的粘合作用机理,这些理论对工程师解决涂料涂层在不同底材上的附着力问题极具借鉴价值。


1.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将固体对胶粘剂的吸附视为胶接的主要原因。该理论指出,粘接力主要源于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华引力和氢键力,胶粘剂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和吸附力本质相似。胶粘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液体胶粘剂分子通过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促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升温、施加接触压力以及降低胶粘剂粘度等措施,都能强化布朗运动。第二阶段,当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距离达到 5 - 10Å 时,界面分子间产生相互吸引力,分子间距进一步缩短至最稳定状态。据计算,在范德华力作用下,两个理想平面相距 10Å 时,引力强度可达 10 - 1000MPa;距离为 3 - 4Å 时,可达 100 - 1000MPa,远超现代优质结构胶粘剂的强度。然而,实际胶接强度与理论计算差距较大,因为固体的力学强度是一种力学性质,取决于材料的各个局部性质,并非分子作用力的简单累加。而且,实际中难以保证两个物体接触完美,且界面层各对分子间的作用也无法同时破坏。此外,胶粘剂极性过高可能阻碍湿润过程,降低粘接力,可见分子间作用力虽是粘接力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2. 化学键形成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除相互作用力外,有时会形成化学键。如硫化橡胶与镀铜金属的胶接界面、偶联剂对胶接的作用以及异氰酸酯对金属与橡胶的胶接界面等研究,都证实了化学键的生成。化学键强度远高于范德华作用力,其形成不仅能提高粘附强度,还能克服脱附导致的胶接接头破坏问题。不过,化学键的形成需要特定条件,并非所有胶粘剂与被粘物接触点都能形成,且单位粘附界面上化学键数量远少于分子间作用的数目,所以分子间作用力对粘附强度的贡献不可忽视。

为您推荐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