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粘剂强度影响因素之材料自身特性
阅读量:748
img
-
极性:胶粘剂与被粘体分子的极性对粘接强度有影响,但并非分子极性增强就必然提升粘接强度。从提升粘接强度角度,改变界面区表面极性比改变全部分子极性更有效。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经等离子表面处理后,表面生成羟基、羰基或羧基等极性基团,可粘接性显著提高。
-
分子量:聚合物分子量(聚合度)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物质熔点、沸点,对聚合物而言决定其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和熔点 Tm 。无论是胶粘剂还是被粘体,分子量都影响粘接强度。对于无支链线型聚合物,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分子量全范围内发生胶粘剂内聚破坏,此时粘接强度随分子量增加而上升,达一定值后保持不变;二是因分子量不同破坏部分不同,小分子量范围发生内聚破坏,分子量增大粘接强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胶粘剂内聚力与粘附力相等,发生混合破坏,分子量再增大,内聚力超过粘附力,浸润性变差,发生界面破坏,此时某一分子量对应粘接强度最大值。
-
侧链:长链分子侧基是决定聚合物性质关键因素。从分子间作用力看,支链小时,增加支链长度会降低分子间作用力;支链达一定长度后开始结晶,继续增加支链长度则提高分子间作用力,这会导致粘接强度降低或提高。
-
结晶性:结晶度高的聚合物分子缩聚状态规则,若熔点不高,加热时结晶范围内有序分子排列变混乱,向熔融状态过渡,因此这类聚合物适合做热熔材料。
-
